
天府啊,它不光是个讲自然和经济的名词。古人说“天府”,就是说那地方财富多得不像话,全是大自然给的,山清水秀,东西多,百姓也富裕,就像天生的宝库一样。而且,天府这个词儿还有历史味儿,代表着一种从老辈儿传下来的,稳稳当当的生活方式。四川盆地那儿,就有个大家公认的“天府之国”配资网官网网站,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叫做“天府”的地方里,名声最响、时间最长的,那就是成都平原。成都,作为平原上的老大,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四川盆地的中心,地位杠杠的。

四川盆地里头有个地方,大家都叫它“天府之国”。
四川盆地被四周的群山紧紧包围,北边靠着秦岭,东边挨着大巴山,西边是青藏高原,南边则是云贵高原。不过,在盆地西边的成都平原,那又是另一番景象,坝子、丘陵、河谷各自成景,当地人管这叫“川西坝子”。青藏高原融化的雪水一路流淌,滋养着这片土地,它南北大概有200公里长,东西差不多90公里宽,总面积有1.881万平方公里,包括了现在的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雅安、乐山、眉山这些地方,是西南三省里面积最大的平原。


成都平原的地势大概在730米到460米之间,它是基于东北到西南方向的向斜地形慢慢形成的。另外,还有从川西北高原流下来的岷江、沱江等八条大河,它们的冲积扇层层叠叠连在一起,构成了这个复合冲积扇平原。这个平原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降低,地表土很松,地面的坡度大概是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十一。从地质结构上来说,成都平原就在中国新华夏系的第三沉降带,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南角。它被新华夏系、雾中山断裂带和龙泉山褶皱带夹着。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沉降的基础上,这里又沉了下去,变成了能堆很多沉积物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的断陷盆地。


总的来说,它算是华南板块,也就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。它的底层结构,在大概八九亿年前就已经稳固下来了,而且到现在也没发现有啥大裂缝,所以这块地方挺稳定的。这种稳固的底层,也是为啥成都平原不容易发生大地震的原因。不过,虽说成都平原本身不容易震,但它西边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,就是四川地震最多的龙门山和鲜水河地震带。这次泸定县6.8级的地震,就是鲜水河地震带闹的。所以,成都平原虽然不会直接大地震,但地震波还是会传过来的。


再说气候,成都平原这块地方,一年四季分得清清楚楚,天气挺温和,雨水也挺多。它是亚热带季风气候,这么多年下来,平均气温保持在16.1℃左右,每年下的雨嘛,大概900到1600毫米,特别是龙门山那边挡着的雅安到都江堰这一带,雨水最多。还有啊,因为秦岭、大巴山这些大山挡着,冷空气进不来四川盆地,所以成都平原夏天最热的时候气温也不会超过26℃,冬天最冷的时候一般也不会低于4℃。这儿就是典型的夏天不热,冬天不冷,土壤和地下水结冰的事儿,几乎碰不到。


成都平原这儿河流挺多,主要就是岷江和沱江这两大水系。河流像扇子一样散开,加上从秦朝时候就开始挖的灌溉渠,导致这里差不多每2.5公里就有一条河。地下水资源也相当丰富,平均每年有42.98亿立方米。土壤方面呢,主要是水稻土和紫色土,还有些黄壤、黄棕壤、石灰土啥的。特别是那种紫色土,是在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风化形成的,里面碳酸钙多,土是中性的或者稍微偏碱,虽然有机质不多,但磷、钾这些营养元素可不少,对种庄稼特别有好处。


所以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,成都平原已经拥有了变成“天府之国”的所有要素。等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了,成都平原的水灾问题也解决了,它就自然而然地挑起了四川盆地里最好农田的大梁。你看,跟南充、遂宁、广安那边的丘陵地带,还有重庆的平行岭谷比起来,成都平原在川西这块儿,靠着种地的好条件,绝对算是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。


成都这个地方,位置那是真的不错。
在成都平原这儿,大片大片的田地又平又肥,小河弯弯曲曲的。绿油油的稻田和金灿灿的油菜地中间,散落着村子周围的树木,竹林高高大大,好几户人家挨在一起住在里面。道路清清楚楚地伸向远方,田地一块一块的,很有规律但也各不相同,还有各种各样大小的树林点缀其中。再看那些农田外头,一座座山连绵起伏。这些农田、村子、树林和丘陵,一起构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风景。这种农田、村子、树林和山丘混合在一起的美丽景色,展现了成都平原多样的农业风光,也默默传承着长久以来的农耕文化。


说白了就是这样,《华阳国志》里头的《蜀志》第三篇写着呢:成都平原那地儿,土地肥沃得没边儿,人称陆地海洋。天旱了就引水浇地,下雨了就关上水闸,所以说不管旱涝,那儿的百姓都不用挨饿,几乎没有荒年,大伙儿都管那儿叫天府。而这个“天府”啊,不光说的是物产多,还安全得很。因为它东边西边被龙门山和龙泉山夹着,出去就南北两条道儿,跟个半包围的小天地似的。这样一来,成都正好在中间,管起来方便,防起来也容易,集中力量对抗敌人,真是个建城的好地方。


因此就有了“年轻时别进四川,老了就别离开四川”的老话,说的是这个地方在农耕时代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安乐窝。成都啊,多亏了成都平原那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,两千多年来,城名没变过,城址也没挪过窝。不管外面怎么变,风雨再大,它都悠悠哉哉,不慌不忙。但话说回来,“大楼不是一天盖起来的”,成都也有它的艰难岁月,远古时候那叫一个荒凉,全是杂草和沼泽。所以李白在《蜀道难》里头感慨,“蚕丛和鱼凫开国那会儿,真是一头雾水,过了四万八千年,跟秦地那边愣是没来往”。


早在先秦那会儿,成都平原就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文明,人们后来管它叫“古蜀文明”。这个文明跟中原文明一样牛,一块儿构成了咱们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。就这么过了好几百年,到了公元前316年,秦惠王派张仪、司马错他们打下了蜀国,古蜀文明就这么没了。然后秦国就在蜀地按照郡县制设了个蜀郡,郡府就选在了成都。打那以后,成都平原的历史就变得明明白白了,而且成都还成了秦国的粮仓,支持着他们去打山东六国。


到了汉朝,蜀郡还是跟秦朝时一样,不过成都平原的东北边多出了一个广汉郡。在汉朝的13个刺史部里,它归益州刺史管,首府还是成都,那时候大家叫它益州。益州这个名字用了1000多年,一直到元朝才不用。至于成都平原啥时候开始叫“天府之国”,估摸着是在东汉时期。那会儿有个史学家班固,他和司马迁齐名,人称“班马”。他在《两汉赋》里头写道:“郊野之富,号曰近蜀。”意思是成都平原比关中还要富裕。汉末的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头也夸过:“益州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。”


成都还有过“陪都”的身份呢,这事儿得从“安史之乱”说起。那时候,唐玄宗逃到了成都,到了唐肃宗至德二年,也就是公元757年,成都一下子就成了唐朝的另一个指挥中心,被叫做“南京”。成都平原之所以这么繁荣,全靠它那偏僻的地理位置,在冷兵器时代成了个大后方。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,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一直都很稳,哪怕国家不太平,军阀混战那会儿,粮食也没少过。所以后来改革开放了,成都平原的城市化速度嗖嗖的,成都作为平原的核心,直接就成了西南地区的领头羊。


成都这座城市,现在发展上遇到了点难处。从刚开始建国那会儿,一环里面才29.9平方公里的地方,到现在七环都扩到14335平方公里了,成都这一路可没少往大里长。1958年的时候,崇宁县就没了,并到了郫县,还有的地方并到了彭县和灌县。到了1959年,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也变成了成都市的龙泉驿区。1960年,新都县和金堂县合一块儿,成了成都市的青白江区。1965年,新繁县没了,归了新都县,华阳县也没了,归了双流县。1976年,温江地区的双流县和金堂县,也都划到了成都市。再到1983年,温江专区也撤销了,它下面的12个区县,全都进了成都的怀抱。

经过一番调整,成都把温江区、双流区、郫都区、金堂县、大邑县,还有都江堰市、彭州市这些地方都整合进来了,地盘一下子大了很多。不过呢,以前守护成都的龙泉山和龙门山,现在倒成了限制它发展的绊脚石,兰州、西安、济南这些城市也都有这样的烦恼。所以到了2016年,成都决定跨过龙泉山,把原本归资阳管的简阳市接到自己手下,直接并入了简阳。这样一来,成都就从以前的“两山夹一城”变成了“一山连两翼”,城区范围也扩到了四川中部那边去了。

现在的大成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有模有样了,四川老二绵阳跟它比起来,那GDP连成都的零头都赶不上。成都的各个区,在四川21个地市州里都能排得上号,“成都省”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。说到全省一起使劲儿建省会,让省会吸走周边的资源,这事儿全国不少见。合肥那边也有过“三家分巢”的事儿,济南也“吞并”了莱芜。但要说像成都这样,吃得肥肥胖胖,辖区面积猛涨400倍的,也就只有京城的规模能比一比了。


成都地处四川盆地,汇聚了大量资源,跟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较劲,这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躲不开的步骤。资源、资本、人才这些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宝贝,都喜欢往城里挤,城市自然得有足够的地盘来接纳它们。特别是西南这块地方,经济基础相对薄弱,只有像成都这样的中心城市先发展起来,留住人才,才有可能拉动周边地区一起繁荣。说到这儿,真替河南的省会郑州捏把汗,喊了这么多年要“撤县设区”,结果一点动静都没有,到现在还是6个区。跟成都那14335平方公里的地盘比起来,简直就是小打小闹。


这就是成都平原,四川盆地里的宝地,人称“天府之国”。而成都,就是坐落在这里的一座城市,自然条件特别好,是西南地区很重要的中心城市,地理位置相当优越。
《成都平原(盆地)地形地貌咋形成的,以及它咋变的,最新研究揭秘》最近的研究揭开了成都平原(盆地)地质地貌形成和演变的神秘面纱。许多因素共同作用,塑造了这片独特的地域。科学家们发现,地质构造活动是成都平原形成的基础。地壳的运动,使得这里逐渐沉降,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洼的盆地。同时,岩石的风化和侵蚀,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貌形态。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成都平原的演变也有着重要影响。历史上,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,导致了河流的改道和湖泊的兴衰。这些变化,进一步塑造了平原上的水系和湿地生态系统。此外,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自古以来,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垦耕作,修建水利设施,这些都对地形地貌产生了影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,使得成都平原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。综上所述,成都平原(盆地)的地质地貌形成和演化,是地质构造、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,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。
《搞定岷江水患:成都平原古城是怎么建起来的》韩英著话说岷江这条大江,以前老给周边地区惹麻烦,水患不断。但咱们古人聪明啊,他们开始想办法整治这江水,让它不再捣乱。经过一番努力,岷江的水患终于被驯服了。这一弄,成都平原这块地方可就受益了。水不乱流了,土地也肥沃起来,人们就开始琢磨着在这儿建个城市。有了稳定的环境,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市就这么一点点兴起了。这些城市因为有了岷江水的稳定供给,发展得那叫一个迅速。农田灌溉不愁了,生活用水也方便了,整个地区都焕发了新的生机。所以啊,搞定岷江水患这事儿,对成都平原来说,那绝对是推动城市兴起的大功臣。古人的智慧和努力,咱们得好好记住。
《用遥感技术看成都城市变大情况》--陈世莉、蒲星辰这篇文章是讲怎么用遥感技术(简称RS)来看成都市变得有多大。陈世莉和蒲星辰两位专家,他们用这个方法来研究成都的城市扩张。他们先收集了好些遥感影像资料,这些资料就像从天上拍的照片,能清楚地看到地面的情况。然后,他们开始对比不同时间的照片,看看哪些地方从空地变成了高楼大厦,哪些地方的路网越来越密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们发现成都的城市区域确实扩大了不少。而且,他们还仔细分析了这种扩张的模式,比如说是往哪个方向扩的,扩的速度有多快。这项研究的意义可大了。它不光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成都的发展情况,还能给城市规划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。以后,要是想研究其他城市的发展,这种方法也能派上用场。
上期咱们聊了聊:成都和重庆,这对四川盆地里的闪亮双子,简直就是一对爱“拌嘴”的亲兄弟,竞争的火药味浓得化不开。
注意:以下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看法,大家有啥不同意见或者想分享的,随时欢迎。还有啊,文章里用到的图片有些是从网上找的,要是发现有版权问题,麻烦私信告诉我,我立马给删了。
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